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会展资讯
会展活动拍摄技巧
发布时间:2019-07-01  更新时间:2019-07-01  作者:  点击次数:8636

20世纪最重要的纪实摄影大师之一多萝茜娅·兰格说:照相机是一个教具,教给人们在没有相机时,如何看世界。没有相机的年代,人们用文字和绘画表达情感、描绘、记录世界。摄影出现后,相较文字和绘画,摄影的创造力令人着迷按下快门、构图、光影,定格的一瞬,流动变为永恒。

大数据互联网时代,随着会展业快速发展,对会展从业人员在展会活动中配套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其中一项要求就是忠实、全面的记录展会活动,“定格”活动的方方面面,通过会展拍摄,留下那些最直观,具有传播性质的照片、视频,使之裂变传播成就每一场会展盛事。

网络已经成为展会活动传播的重要平台,学习了解专业摄影摄像成为每个会展人的必修技能之一。

展览会摄影,无论是专业媒体还是网络媒体,介绍这方面摄影技巧的资料非常少,许多人的第一印象是展会现场的摄影很简单,技术含量低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展览或会议现场因为其特殊的环境因素,如人流嘈杂、灯光混乱、拍摄位置难找、LED屏滥用、室内光线昏暗等等容易造成各种拍摄作品失真,难以发挥应有的拍摄水准。看看自己拍摄的展会照片,构图、白平衡、曝光量等等也许许多人会诧异:这是我拍的?

本期我们就从拍摄器材、展会环境与场景、拍摄技巧三个方面,同大家粗略探讨下关于会展活动拍摄的事。

展会活动拍摄前的准备

调试摄影设备:相机镜头、光圈、电池、数据线等等事前检查,确保准备充足且熟悉各种设备的操作技巧等。

熟悉活动流程:熟悉展览活动的展区分布,重要展商,开幕式,展馆活动等;熟悉会议议程,掌握重要嘉宾发言时间;熟悉活动场地,及时跟如灯光师,音响师场务等有关工作人员沟通。

掌握重要领导/嘉宾的动向:有些展会活动,尤其是一些带有特殊意义的活动,如地区经济建设成果展示,中外产业交流,政治意义等,掌握重要领导嘉宾动向,领导及参会人员进场、签到等花絮拍摄,活动前一定要和主办方或承办方的负责人沟通,确定拍摄人物重点(包括主办方领导以及受邀嘉宾等),并且记录主要领导或重要来宾交谈的场面,包括寒暄和握手,尽量能够结合背景的陈设和主题,交代会议场所和环境等。

拍摄器材

关于拍摄器材的选择和要求,依照不同的拍摄目的和展会活动类型而不同。

首先是拍摄目的,作为观众,纯粹出于拍照纪念的目的去会展活动现场进行拍摄,普通的数码相机甚至是像素高一些的手机就可以了,但如果是出于媒体报道的目的,作为展会传播报道的载体照片、视频,则对于器材的要求相对比较高,中高档的消费级数码相机能够胜任,而考虑到会展活动环境的复杂性,一般一场展会活动一张32G的存储卡,镜头1到2个,一般用变焦镜头,电池3块,充电器,闪光灯,快门线及独脚架(不建议用三脚架,体积过大,不便于携带且使用占地太大),镜头纸、小皮枪等清洁工具是必备。

其次是展会活动类型的影响,一些观众人群规模庞大的专业展,如车展、美食展、美业展等,现场光线极不稳定且多处于动态运动中,取像背景复杂,对拍摄器材的图像捕捉能力、噪点控制能力、画面精度、镜头抗畸变和色彩还原等方面要求较高,中长焦镜头单反、独脚架则不可或缺;而一些静态画面为主的活动,如会议论坛、艺术展等,取景多为静态物品且室内环境较暗,则对镜头感光和闪光要求较高,当拍摄对象多有玻璃橱窗素材时,CPL镜片能够有效的减少玻璃反光造成的图像模糊情况。

环境与场景

展会活动的拍摄环境前文已有提及,其主要特点是色彩与光影环境较为复杂:展台色彩斑斓各具特色,规模有大有小,且展台大多装配有各式灯光明暗不同,光线条件极为复杂,拍摄距离也有着各式各样的限制,忽远忽近难以把控,不确定因素较多等。

下面我们将主要从会展活动常见的几种拍摄场景,阐述下关于会展活动场景拍摄的要点:

1、领导及人像拍摄

会展活动最常见也是最多最重要的拍摄元素,不是各式各样的展台、展品、灯光布置,而是活动参与者——人。但不同于人像写真,展会活动拍摄,你要知道拍这些照片是用来做什么的,一般的会议及展览活动照片主要都是用来事后发布信息和留着做资料保存用的。要让观看照片的人能从你的照片中一眼就能看出这张照片要表达的主题。会展活动拍摄人像的关键性技巧,本文认为有三点:

人像的清晰度,饱和度,色彩平衡及对比度等综合因素影响下的人物形象展示。要求画面清晰,人物精神状态良好且照片能够生动的展示出任务的活动状态,攀谈、交流、讲演还是行色匆匆等。这一点上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会展活动中的领导照片,领导与嘉宾是拍摄的重要关注对象,拍摄时要有各个方位各个景别的镜头,带会议主题背景和带听众的全景、中景及单独的特写等镜头,拍摄角度一般要与讲话者同高。正面拍摄时一定要注意领导面前麦克风的高度,得变换角度找最佳位置拍摄,侧面拍摄时和讲话者保持45度左右。还要注意领导的面部表情及手势动作的抓拍。

人物背景环境拍摄。如展馆展台环境,会议会场环境等。一方面要求整体大环境的全景展示,另一方面要求对局部细节能够高度集中展示。如会场环境,需要从正前方及多个侧面拍摄的同时,要注意抓拍能够展现会场现场布置细节的景观点缀。

人物活动拍摄。会展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交流活动的场景,如活动颁奖、展商与买家观众洽谈、活动颁奖、领导讲话、与会全员合影等都是极为常见而经典的场景。做好特定场景下的人物活动拍摄的诀窍有两点:提前熟悉胸有成竹、随机应变机智勤奋。熟悉活动环节是能够抓拍到想要场景的前提,而随机应变则是由于现场活动复杂的不确定因素影响,对拍摄者基本素质的考验:会议拍摄,知道如何抓拍一些听众的反应镜头,比如听得入神和听得高兴的参会者的表情照片;颁奖仪式,要灵活应对快速的走到台上去从侧面拍摄,然后再迅速返回舞台前面准备拍摄颁奖嘉宾与获奖者的合影。;拍摄集体大合影,如果在室内光线暗、人员众多时如何安排协调站位,灵活使用拍摄技巧,而不是死记硬背一些摄影攻略(如光线较暗的室内,要使用三脚架、快门线,快门不低于15分之一秒,焦段50,光圈设置在8-11),具体的还是要根据现场光线情况来变通的设置相机参数。

2、拍摄的礼节

会展活动本身即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的过程,待人以礼,不仅能够彰显个人专业素质涵养,也能无形中为拍摄提供诸多便利。如不要站在关键位置拍一张看一下,拍一张看一下,一拍就是几分钟干扰遮挡他人视线;一些禁止拍摄的物品不要偷拍,;要与人实时沟通及时调整拍摄展位时的交谈礼貌;现场指挥调整一下拍摄合影人员时的言谈技巧,照片质量本身固然重要,但同样重要的与人沟通、交流、协调却常常被人忽视。

拍摄技巧

摄影本身是一门极为庞杂并值得深入研究钻研的学问和艺术。相关的摄影技巧及学术理论研究已经极为成熟,更多具体的、高深复杂的摄影技巧有许多更为专业的摄影指导资料,这里便不再赘述。我们仅总结一些特殊的会展摄影拍摄时需要注意的几点:

构图

展会活动场景多样,签到台嘉宾签到的全景、中景、特写等镜头,展会观众的全景、中景、特写镜头,展馆环境镜头等等。拍摄的照片一般用横构图为主,多拍全景中景,表现细节的大特写镜头虽然也要,但可以少拍。如果全是特写镜头的话,人和物是清楚了,可没人知道这个人是在哪里做什么事,主办方和承办方拿到这样的照片是没什么用的。此外,无论构图取景如何,一是要多拍,像素和精度要设置成最大,这样方便后期调整,确保画质,不过前提是准备的存储卡空间。

白平衡

通常我们用人工照明的功率和距离光源的远近来控制焦距,选择不同的测光点,白平衡往往被人忽视。室内的光线都比较暗,由于很多时候是不允许打开闪光灯,此时白平衡的重要性则凸显出来。选用中高档数码相机拍摄,因为光源的色温基本都是统一的,加上数码相机拥有即拍即看的优势,所以通过预置的白平衡模式就可以进行自动调整。此外,还可以巧妙地利用入射及反射角度的关系,避开部分反射光,在展品与背景光线发生巨大反差的时候我们要通过曝光补偿来进行调整。

焦距及取景角度

不同展会类型对展会活动摄影的要求不同,如艺术品展会相比车展的拍摄更加注重细节和摄影技巧, 在镜头焦距的控制和角度的选择上,最好选择平视,尤其是在拍摄静物展品时,切不可使用镜头的广角端拍摄,因为大部分相机的镜头在拉至广角端的时候,畸变和色散是严重的,加上我们在室内拍摄,为了提高快门速度,往往会将光圈打到最大,所以暗角也会出现,这会严重破坏拍摄画面的真实性。建议将镜头焦距控制在50-90mm之间。

镜头的语言

同艺术摄影需要精致的、漫长的场景布置、光影调整摆拍不同,会展活动摄影更像是新闻纪实摄影,需要拍摄者有临场反应及丰富的拍摄经验之外,因为拍摄的目的是承载传播展会的详细情况,所以还要求拍摄的会展活动照片体现出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三镜头叙事法,得有全景、中景、特写等镜头,全景表现在哪里,中景表现什么人,特写则表现局部细节,就是具体到什么人在哪里做什么事。


上一篇: 浅谈会展行业价值链的“微笑曲线”
下一篇: 会展ESG——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第三届国际会展经济发展论坛在京举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