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证件、签字、换牌、进场……北京市北三环东路6号,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旧馆)门口,几乎每天都在上演这样“大量观众排队进场参观”的好戏,因为这里几乎每天都有大型展会在举行,有时甚至是几个展会同时开锣,赶上北京车展这样人气足、吸引眼球的国际水准大型展览,更是摩肩接踵、人山人海,彰显了中国展会经济的活力与实力。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以展馆面积大小排序,中国位列世界会展场馆第三,仅次于美国和德国,我国已经逐步发展成为名符其实的展会大国,不仅建设了中国国际展览馆、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会馆等一大批高质量的展馆和展览(会议)中心,也诞生了广交会、高交会、北京车展等在国内外颇具品牌影响力的知名展会。
展馆越建越漂亮、展会越办越有名,但提起展会的具体承办方——会展(展览)公司,或者说展商,却鲜有参观展览的消费者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即使是参加展会的参展企业,很多也是只知道展馆、展会的品牌,却说不出展商的品牌。
“我国目前大部分知名会展活动为政府主导或行业协会所有,会展企业在大型会展活动中的曝光度不足。”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会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王起静博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目前知名的会展企业大部分是会展场馆、旅游集团的会展公司,大部分为国企,本身具有一定知名度,而一些小型会展公司通常关注短期利益,在长期的品牌建设方面投入较少。
上海,中国的展会之都,拥有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上海世贸商城等大型展览场所,举行过世博会,每年都要举办上海车展、国际服装博览会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知名展会。
巨大的展会市场,不仅使得上海的展会场馆建设居于国内领先地位,也使得上海的展会规模和数量,走在全国的前列,同时,还吸引了慕尼黑、汉诺威等国际知名的展览企业纷纷在上海设立中国总部或者分公司,以上海为主战场进军中国展会市场。
与这些世界级的展览公司相比,上海本土的会展公司,无论是知名度还是整体实力,都明显有所不足,这也使得我国的展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并未完全占到优势。“上海的情况,其实在全国都很普遍,应该说从来没有一个城市,有这么多的会展企业。”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龚维刚告诉记者,上海这些年会展公司成长很快,数量也很庞大,光协会的会员企业就将近500家,但在数量激增的同时,却很少有企业能做大做强,成长为世界级的展览公司。
“中国会展企业存在小、散、乱,鱼龙混杂的特点,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王起静分析认为,主要原因一是会展产业是与宏观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我国经济是在近些年取得快速发展的,也就是说会展产业和会展企业发展的时间还都很短,处于初级阶段,必然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二是我国大型知名会展活动大多是政府主导型的,会展企业大多是部分服务供给者,无法实现企业品牌与会展品牌共成长;三是我国会展产业市场机制不完善,企业缺乏进入和退出管理,各项制度、法规还不健全。
中国会展策划师联盟主席江志君曾撰文指出,作为中国会展业办展主体的重要力量,民营会展企业的数量占到全国会展业办展主体的一多半以上,正是由于这些民营会展企业在中国的会展市场上奋力角逐,才使得今天的会展市场日趋成熟。然而,不可忽视的一个事实是,民营会展企业生存困难,希望中国的会展业尽快成熟起来,市场规则更加公平。
目前,同为展会大国的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拥有汉诺威、慕尼黑、克劳斯、杰科姆等知名的会展公司,还将其分支机构延伸到世界各地,承办当地的知名展会。
在龚维刚看来,上海目前没有一家本土会展企业能够做到跨国或者说是国际化品牌。国有展览公司尽管实力稍强,但囿于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并不敢急于冒进实现国际化;民营企业大多刚刚完成资本积累,还没有实力走出国门,甚至走出上海跨地域经营,真正的世界级知名会展公司,必须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有可能会诞生,这一方面需要政府推动,实施兼并重组,来做大做强;另一方面,也需要会展企业自身加大投入,发展自己。
作为世界展会经济强国的德国,每年都举办超过150场国际展会,参展商数量以及观众数量皆可堪称全球之最。他们由地方政府出资的民营股份制会展公司模式也颇有意思。法兰克福会展公司,就是由地方政府出资在1907年成立的,他们以展馆为中心进行城市规划,不仅对于所在地方,还给周边地方政府带来较大利益。据称,参展商或观众在展会上每花费1欧元,就将给房地产、出租车、酒店等带来15欧元的经济影响,难怪实现了会展公司和展会的双赢。
“我国也需要建设品牌会展企业。”王起静建议,与一般企业的品牌建设一样,我国会展企业应从文化、产品、管理等多方面构建品牌,重要的是品牌会展企业要有自己的品牌展会,一些实力雄厚的国有会展公司应该在品牌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提高国际化水平,同时应尽快建设会展行业协会,建立奖惩机制和信用体系等,政府提供良好的政策、法律、法规环境,要改变会展管理体制,从审批制尽快过渡到备案制或等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