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会展资讯
打造“世界科技第一展”市长会场连提三问题
发布时间:2008-10-28  更新时间:2008-10-28  作者:本站作者  点击次数:3708

   
   高交会组委会办公室主任、深圳市贸工局局长王学为认为,高交会要想成为“世界科技第一展”需要达到一些具体指标。 
  “组委会办公室要立即启动高交会未来发展战略的研究,形成今后五年、十年的中长期发展思路。”第十届高交会已经闭幕,未来要如何打造“世界科技第一展”,组委会主任、深圳市市长许宗衡在昨天上午召开的组委会第三次会议上作出部署。他表示,高交会在研究未来发展战略过程中,要广泛听取包括展商、专家、媒体等各方意见。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视察第十届高交会时,留下打造“世界科技第一展”的寄语,对刚刚走过十年的高交会来说,无疑是个新的命题,对高交会组委会以及深圳官方来说,这个命题将成为今后努力的方向。而官方对如何落实这一命题也显得非常急切。 
   在昨天上午召开的组委会第三次会议上,组委会主任、深圳市市长许宗衡当场部署,要求组委会办公室立即启动高交会未来发展战略研究,形成今后5年、10年的中长期发展思路。 
  “现在高交会站上了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高交会的目标和发展方向是什么,怎样在国际化、专业化、精品化和市场化方面实现更大的突破,如何向‘世界科技第一展’迈进一步?”许宗衡一连提出三个问题,表示这些都需要进行更深层的探讨和研究。而且,高交会目前已经在海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在高新技术产业交易上也是人们锁定的关注点和注意力,在接下来具体的策略、规划和部署上,确实需要一个中长期的规划。 
   许宗衡表示,在进行战略研究时,可邀请各主办单位、省市区、高校、海外团组、参展商、媒体、专家学者等方面人员进行研讨,动员国内外各界为高交会的发展建言献策。 
  “第十届高交会闭幕就意味着第十一届高交会筹备工作已经拉开序幕。”许宗衡要求尽快拟定明年第十一届高交会的总体方案,让第十一届高交会再上一个新台阶。 
高交会瞄准新高度 
   深圳市贸工局局长王学为细数具体指标 
  “‘世界科技第一展’是对我们的鼓励和殷切希望,我们会按照这个目标一步一个脚印推进。”昨天下午,高交会组委会办公室主任、深圳市贸工局局长王学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世界科技第一展”需要有一些具体指标,要知道有了什么样的指标才能算是“世界科技第一展”。 
具体而言,他认为有几项指标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是国际参展商在展会中所占面积的比例,高交会目前外国展商参展面积比例大约是25%.“起码要50%以上才能算是世界科技展会,要成为‘世界科技第一展’甚至需要75%以上。”王学为说,如果场馆里面看到的多是黑头发黄皮肤,那么说“世界科技第一展”就有点牵强,高交会应当以25%为基点逐步扩大外国展商参展面积。 
   第二是国际科技界参展商、采购商人数占整个参展商的比重,广交会每届大约有15万-17万国际买家,而高交会中外国展商、采购商的人数还是很少。 
   第三是国际科技资源包括著名科学家、著名技术专家、著名专利持有人等科技界领袖们的聚集程度,这个比例高交会还需要逐步提升。 
   此外,王学为表示,参展项目的水平、涵盖的范围等都能体现一个展会的国际化,现在高交会参展项目中国际尖端科技项目的比例较小,项目也多集中在和地域、产业结构相关的行业,比如IT、电子、显示等,项目水平和涵盖范围都需要提升层次。 
  “更重要的是全世界对你的认同。”王学为说,这种认同不是自己说的,而是在国际上得到认可,这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和持续不断的努力,“从城市功能完善,到科技资源、产业资源、资本资源聚集等,都有很长的路要走。” 
■专访 
   市场化多一点,专业化多一些 
用国际上关于展会的指标来评估专业观众人数、专业买家等,高交会已经成为“中国科技第一展”。 
世界性的展览一定是商业性的。 
   每年政府在高交会上的宣传费用非常高,出去只推介高交会,如果拿这些巨额的宣传费用来整体宣传深圳这么多展览公司,那就不一样了。 
   10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省长黄华华视察高交会现场时,提出“高交会已经成为中国科技第一展”,今后,要打造“世界科技第一展”,这无疑是对高交会提出了更高的定位和要求。高交会离“世界科技第一展”有多远?需要做哪些方面的改进?昨日,本报记者专门采访了国际展览管理协会中国区主席、深圳会展协会秘书长孙翌伦。孙翌伦从事会展业管理工作多年,对国内外会展非常有经验。通过采访,我们可以听听她对深圳会展业、高交会的看法,以及打造“世界科技第一展”的建议。 
   高交会是中国科技第一展 
   记者(以下简称“记”):汪洋书记提出高交会要打造“世界科技第一展”,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孙翌伦(以下简称“孙”):关于是否世界性的展会,有些硬性指标。比如,规模有多大,展区面积,专业观众比例,专业观众多少,普通观众多少等等。这个是国际展览行业的要求,一定要达到的指标。 
   高交会可以算是“中国科技第一展”,高交会组委会也很谦虚,说是要努力打造“中国科技第一展”。用国际上关于展会的指标来评估专业观众人数、专业买家等,高交会已经成为“中国科技第一展”。 
   记者:你怎么看待高交会的发展历程? 
   孙:应该说,高交会的各方面进步还是很大,体现在服务质量上、参展商的质量上,还有内外场馆的设计,布置上等。我个人觉得还是不错,因为他们有人力物力财力。从第一届看到第十届,他们都很不错的。此外,高交会的团队还是很有战斗力的,他们的工作压力非常大。像我亲眼看到,他们的工作人员这几天每天都忙碌到凌晨两三点,早上8点钟又准时上班。这说明组委会的团队能打硬仗,我常常跟其他会展公司讲,要向他们学习。 
   政府色彩太浓弱化商业模式 
   记者:现在不少人提出,高交会的专业化程度不够,政府主导色彩很浓,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孙:确实有这样的问题。如果办一个展览政府出的力量太大,政府主导色彩很浓,一般的展览就拼不过这样的展览。高交会完了之后,可能就会有各种民间的展览来了,但是气氛从各个方面已经弱化了,会对民间的展览有些影响,觉得展览和高交会差距太大。我们接触到一个参展商,就说不参加我们的食品展,要参加宁波的食品展,因为是免费的展位,而且是商务部办的。包括像高交会,很多地方组团参展就是不收参展商展位费的。香港在这一方面就做得很好,通过给企业补贴,企业受到鼓励愿意来参展,会展公司收了钱,能够更好地办展会,更专业化地服务。 
   记:你的意思是市场化才能更好地做到专业化? 
   孙:是的。政府这样做就是把市场化的因素给弱化了。因为会展公司收了钱,是为了做好的专业化服务,是要找专业买家,有专业知识,这些都是需要成本的,也需要好的专业知识。世界上有名的展览公司都是民营企业,从小到大,一步一步,在市场竞争中经受考验过来的。他们有资源,有好的团队,有专业的办展经验,更有足够的财力,能够到处去学习,提供专业的服务。 
迈向新目标须调整方向 
   记:你觉得深圳如果要打造“世界科技第一展”,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 
   孙:还是要在发展方向上做一些调整。政府主导色彩要尽量淡化,调整机构的组织模式和运营模式,从机构到运营模式,都应该逐渐走向市场化。 
我希望政府还是能重视其他的资源。深圳发展高科技,建设“高科技城”,这些都很好。但是深圳还有很多亮点,比如毗邻港澳,比如产业结构,但是现在好像有点过于重视高科技,其他行业似乎有点弱化。其实一个城市应该有些传统的东西,应该让它散发一些火花。我希望政府能够给会展业多一些整体宣传。每年政府在高交会上的宣传费用非常高,出去只推介高交会,如果拿这些巨额的宣传费用来整体宣传深圳这么多展览公司,那就不一样了。整体宣传,这些展览也能办得很好。展览办得好了,对所辐射到的其他行业也能起到推动作用。 
   记:现在有些专家提出,要改变组委会一些体制上的东西,多引进一些商业性公司。 
   孙:这个大方向是对的,也是符合高交会正确发展方向的。世界性的展览一定是商业性的。在打造“世界科技第一展”方面,还是需要做出一些调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上一篇: 两次“擦边球”打出“最水”奢侈品展
下一篇: 会展ESG——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第三届国际会展经济发展论坛在京举办
Baidu
map